周廣學
土木建筑,作為一門專門的學問,在我國源遠流長。從秦磚漢瓦到鋼筋混凝土,它對人類生活的影響日益深刻。在現代城鄉建設中,更不能缺少它的支撐?梢哉f,它是我們當今整個建設事業的地基。而土木建筑科技工作者和土木建筑學會,則是把這個地基打入地層深處的強有力的打夯機。
1985年,隨著市管縣體制改革,晉城市應運而生。建市之初,百業待舉,城市建設更是一片空白。如何在這張白紙上畫出最新最美的圖畫,是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點,也給我市的土木建筑科技工作者提出了一道沉重的課題。對他們來說,城市規劃、建設不僅僅是一些建筑物的擺放,更應該體現城市的性質和功能。因為一個城市屬于今天,也屬于明天,屬于未來。共同的責任感、共同的追求與理想,逐漸使我市的土木建筑科技工作者走到了一起。
1989年8月25日,晉城市土木建筑學會在陣陣鞭炮聲中成立了。學會明確提出其指導思想是:面向經濟建設,促進科技進步。其基本任務是:圍繞我市經濟建設和城市建設中的重要科技問題,特別是在研究和推廣新的應用技術方面,開展形式多樣的學術交流、學術論證和科技咨詢服務;培養人才,發現人才,促進人才的合理流動;溝通科技信息,普及科技知識,傳播先進生產技術經驗,促進科技體制改革和行業技術進步,為我市經濟和城鄉建設服務。
古人說: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新成立的市土木建筑學會擁有單位會員20個,個人會員142人。分別來自不同的行業,不同的部門。雖然人才薈萃,知識密集,但由于是學術性群眾團體,既無財力、物力,又無專職工作人員,可以說是困難重重。在這種情況下,學會的同志們依舊熱情不減,他們相信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在他們多方努力下,各項工作逐步步入正軌。
10月是收獲的季節,在這個季節里,學會會刊《晉城建筑》正式出版了。它作為聯系會員的紐帶和對內對外的窗口,以其科學性、實用性、知識性、專業性引起了省內外建筑學界和廣大會員的關注。從此,會員們紛紛拿起筆來撰寫論文,針對我市城鄉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對今后的建設、規劃提出合理化建議。同時,把國內國外有關土木建筑方面的先進技術、先進經驗引進來為我所用。如此堅持不懈十多年,學員共交流學術論文150多篇。其中,耿兆統的《試論注漿加固建筑地基》、崔御風的《灰土樁——雜填土復合地基設計方法初探》等23篇被評為省、市兩級優秀論文。省土木建筑學會、市科協以及社會各界對《晉城建筑》給予很高評價,稱它為我市建設領域的一枝科技奇葩。
如果說辦會刊是學會維系會員關系、溝通信息、提高學術水平、加強會員向心力的手段,那么,技術咨詢、技術服務則是學會發揮人才和知識優勢,造福社會的重要舉措。學會也正是以自身的優勢、優良的服務贏得了社會認可。一次,澤州縣北義城鄉東張村硫鐵礦的豎井開挖工程,在挖至地下40米時遇到流沙層,迫使開挖中止。學會常務理事、高級工程師耿兆統聽到消息后,帶領加固處的同志們迅速趕到現場,在40米深的井下鉆孔,向流沙層內注漿,經過短短兩天時間,就將流沙治服。十多年來,學會先后為市煤炭局、江淮廠等單位提供技術咨詢、技術服務數十次,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然而,學海無涯。20世紀90年代,科學技術革命風起云涌,新技術、新知識,日新月異。不時時充電、時時更新就會落伍。為提高科技人員素質,學會主動出擊,組織會員走出去。先后考察了西安古建設計與施工、泰山氧化塘、深圳科技、北京全國建材與市政環保產品,還參加了美國第35屆建設年會和城市建設考察以及承德、北京組織的建筑節能、建筑技術交流考察活動。不僅增加了見識,開闊了眼界,而且學到了先進的技術、先進的思想、先進的管理,為我市建設領域吹進了一股新風。
11年辛勤的耕耘,贏得碩果累累?梢哉f,我市城鄉面貌所發生的深刻變化,一磚一瓦都凝結著土木建筑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學會多年被省土木建筑學會和省、市科協評為先進集體,1993年被中國科協授予“先進學會”稱號。榮譽增強了學會的凝聚力,會員逐年增多,如今學會已擁有單位會員30個、個人會員400余人。學會真正成為了黨和政府聯系全市土木建筑科技工作者的橋梁。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泵鎸π碌氖兰o,面對知識經濟的挑戰,學會決心以新的面貌、新的內涵、新的水平,面向社會,服務社會,服務晉城。今年,一方面繼續出版《晉城建筑》,另一方面還要編纂《晉城市土木建筑優秀學術論文集》和《晉城市優秀建筑作品集》兩本書。目前學會秘書處已開始向社會征集稿件。
我祝愿他們成功。我也相信,市土木建筑學會一定會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2001年3月11日 《太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