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紹仁
善獲村是澤州縣高都鎮的一個小山村。西距華夏祖先發祥地之一的高都古鎮及女媧遺址僅5公里,北眺任莊水庫,西南面為丹河,陵沁一級公路繞村東南而過。解放初期,全村有100多戶人家。村子雖不大,但村里有三廟10閣、有三合院(俗稱簸箕院)十八座、四合院八座、二進院、三進院有十座、廳房院、書房院。并有五座“八卦院”。
善獲村的五座八卦院,一處在村西頭,并排兩座;一處在村北頭,并排三座。八卦院總體設計考究,獨具匠心。由遠而看連成片的古屋深宅大院規模宏大,氣勢巍峨,建筑精美,在古建筑集中的晉城乃至山西恐怕也是獨一無二的,只不過藏在深山人未識罷了。有的人提起高都古鎮也會講到“善獲程家八卦院”,偶爾一些有識之士、古建愛好者、記者前來采訪、拍照、參觀游覽,但是名氣還不大,知名度還不高。
五座八卦院形式相同,均座北朝南軸線對稱,由院落、正房(北屋、堂屋)、廂房(東、西屋)、倒座(南屋、下房)、耳房、廈樓等組成。院子以正房中軸線為準,兩側廂房、耳房、廈樓對稱分布。外徑南北長32米,東西寬19米,占地面積600多平方米。院子以正房中軸線為準,兩側廂房、耳房、廈樓對稱分布。大院地面用古制方磚輔就,院落內徑東西凈寬9米,南北凈長20米。由于院落縱深加大,在院南北中線有大條石分開,兩邊對稱各有一矮花墻或垂花門相隔,把院子分為南北上下兩部分,外院舉行活動,內院相對私密,為家人生活起居之用。大院地面用古制方磚輔地,更顯高貴大氣。房屋均為磚木結構,皆為高大的兩層樓房,一色的青磚黛瓦。正房檐高近兩丈,廂房次之,倒座房又稍低于廂房,房屋錯落有致。
正房與倒座位于南北向的中軸線上,面闊三開間,明間開門,次間開窗。正房地面略高于廂房、倒座。東西廂房各為六開間,分為獨立上下各三間。耳房包括兩個正房耳房與兩個倒座耳房。耳房為兩開間,背面與正房及倒座的后墻齊平,正面略有后退,山墻與廂房的后墻一線。耳房與廂房山墻之間的四個空位建有廈樓,這樣在院子的四個角就又形成了四個小院落,增添了八個小房子,這就是所謂的八小。在其中一個廈樓內設置樓梯,登上二層平臺后左右各有通向廂房、耳房、正房和倒座及全院二樓連貫的環形通道,全院東行西通,樓閣相連便捷無阻、益增雅趣。
房屋基礎、壓窗石、門窗過梁均為鍛制齊整的青石條石,虛實對比強烈,立面敦厚樸實,雖說少了幾分華麗,但多了幾分厚重。有的門窗木過梁上還鑲有精致的磚雕。房屋門窗面積較大,便于采光通風。門窗格柵花樣繁多,雕刻精美,有的為拼裝格柵,有的是鏤空雕花,強烈的光影效果使得立面更加美觀的同時又彰顯其主人地位之高貴。四周房屋屋坡均出檐。普通民居屋坡僅鋪一層板瓦,而我村的八卦院在板瓦上又鋪了一層蓋瓦或筒瓦。屋脊用精美磚雕。外墻基本上不開窗,形成齊整的長方形,保證了院落的整體私密性和防御性。
宅院大門均設在東南角的耳房處,這就是風水八卦上講的坎宅巽門。大門為矩形,高大挺拔,占據其一個開間,比例尺度適宜,更顯門楣高大,使門洞的透視感更強。門洞上方裝飾有精致的木雕月梁及額枋,鏤刻雕花繁多,四周繪有吉祥圖案。上為門匾,上書院名或吉祥橫批。二層設有眺閣,上方開窗,與下方厚重的門扇虛實相應,防御時在二樓便于觀察院外情況。門下左右兩側的抱鼓石上雕刻有精美花紋,造型各異?紤]到院內出水需求,院內地坪通常高于外界道路路面。因此院落入口處有臺階拾階而上,更顯得門楣高大氣派。
善獲村的八卦院與傳統的四合院不同之處除了房屋高大挺拔氣派、面闊進深較大、東西廂房各為兩座三開間外,使傳統意義的四大變成了六大。還有正房、倒座與廂房山墻的間距也拉大了,這就大大加長了院落的南北軸線(院落進深加大),院內采光,特別是冬季采光更加充分。
關于八卦院的說法,至今也無有定論,村里人,甚至院里居住的人也沒有一個明了的說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謂八卦其實就是東、南、西、北、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八個方位,八卦院除北、南、東、西四面的六座大房外,院子的四角又形成了四個小院落 ———共八個小房子,正好補齊了東北、東南、西北、西南四個方位,其布局基本上與傳統的八卦相符。而四合院的四大八小也符合上述的八個方位,但又為什么不也叫做八卦院呢?筆者百思不得其解,還有待于考古者進一步論證。
善獲村的八卦院據說建于明清兩代,都是明清建筑風格,有的清代又進行了翻修。這么宏偉高大的八卦院主不是官宦人家,就是晉商大賈,但由于歷史的變遷宅主已無從考證。我村的八卦院及一些古韻尤存的老宅子大都保存完好,目前仍有村民居住。從那挺拔的高墻、粗狀的梁架、花樣繁多的門窗以及各類雕飾細巧和精美的木雕、石雕、磚雕中都可看到當年輝煌的印記,但也有部分院子已廢棄,一些精致的木、石、磚雕也被當年破了“四舊”。本文僅為拋磚引玉,有待于有識之士、考古學者前去搶救性地挖掘、考證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