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利方
3月5日下午在晉城市趙樹理文學館報告廳參加了第十六期趙樹理文化沙龍,題目為《晉城古建的前世與今生》的古建講座,此次講座由晉城市土木建筑學會、晉城市古建筑裝飾藝術研究會聯合舉辦,主講人為張廣善老師,帶著憧憬、期盼、疑惑的晉城市土木建筑學會、晉城市古建筑裝飾藝術研究會的約60名會員認真聽取了張廣善老師的講解,一致體會到講座讓會員們如獲至寶、大開眼界、受益匪淺:
講座中張廣善老師先是介紹了不同時期的古建筑特點和風格,怎樣粗略地判斷建筑年代。其次是數字的震撼,他講到全晉城共有各個時代各種類型的古建筑2500余處,總建筑數超過一萬座,晉城市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43處,其中古建筑42處,占總數的97%;晉城市共有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5處,其中古建筑為30處,占總數的85%。都有“山西是中國古建筑的寶庫,晉城是這座寶庫中的核心與精粹”的美譽。接著如數家珍似的介紹了不同時代的古建實例,有高平市宋代建筑崇明寺中大殿,重點講了崇明寺的斷梁木結構屋頂、補間鋪作、轉角鋪作;晉城青蓮寺、青蓮寺大殿、青蓮寺大殿木構架圖、青蓮寺鳥瞰圖;金代所建陵川西溪二仙廟寢宮、二仙廟東西梳妝樓及二仙廟的傳說;高平二郎廟金代舞樓;澤州冶底岱廟金建天齊殿;沁水郭壁崔府君廟元代舞樓,特點是三面可觀;高平圣姑廟元代大殿與清代戲樓;高平定林寺元代建筑雷音殿;古建民居,還有石碑記載;陵川縣崇安寺山門及鐘鼓樓,陵川魁星樓;崦山白龍廟望雨樓;陽城砥洎城、街巷、水門、水井及甕城;陽城北留午廳山村、陳氏宗祠、城窯與民居;北魏四注水式造像塔與造像塔上的建筑圖案;青蓮寺慧豐大師塔、沁水玉溪唐塔、開化寺后唐石塔;陽電生活區金代墓葬;青蓮寺伏鉢塔、海會寺雙塔、三圣瑞現塔;金代所建景德橋;石牌坊與石碑廳;陽城磚埢窯洞;南吉祥寺的斗拱與北吉祥寺的梭柱;小南村二仙廟斗拱做法與天宮樓閣局部、小南村二仙廟天宮樓閣;陽城開福寺金代大殿上昂與減柱造;寶應寺大殿的減柱與移柱造;大陽湯帝廟梁架續接法;懸山式屋頂與歇山屋頂的結合;青蓮寺唐宋彩塑;玉皇廟宋元彩塑;開化寺壁畫;琉璃脊剎與飾件;關帝廟石柱與河南會館堆塑藝術……
短短的2個小時,我們在張老師的引領下,從課件中一飽眼福地瀏覽了晉高陽陵沁澤州唐宋元清金不同時期的古建廟宇、舞樓、宗祠、山村、民居、橋、塔、墓葬、石牌坊、石碑廳、窯洞、彩塑、壁畫、琉璃飾件、堆塑藝術……,努力記憶著以前工作學習中未見過較模糊不清楚的新概念、新名詞、新知識,刷新著大腦里的知識垃圾,挪移出空間儲存新的知識點,突然有一種久違的感覺“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名師點悟”。此次講座猶如名師點悟使我們對古建筑藝術產生了強烈的好感,特別是古建筑的細部構造如斗拱、門楣、屋脊……,無不傾注著古建筑匠人的匠心獨運,無不流露著古建筑藝術的博大精深,無不滲透著古建筑文化的源遠流長……,余興未了,課程結束我們又參觀了趙樹理藝術展覽廳,觀看了古時候的羅漢床、太師椅、方桌、雕梁畫棟的門楣、庭院深深的紅木高大門、富貴人家的木制衣架……此次講座猶如師傅把我們領進了古建筑的大門,我們都期望通過此次老師的引領,外加個人自己的努力,在以后的工作中也能為古建筑藝術的發展,古建筑文化的建設作出應有的一點點貢獻!
(作者:晉城市建筑工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