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張云貴的“書香之家”
◇太行日報記者 李 斌 通訊員 楊學東
小雨淅瀝的午后,我們走進剛剛入圍“全國書香之家”稱號的張云貴家。
飄滿書香的兩室一廳立著4個書架:這個書架塞著中外名著,那個書架碼著《辭!贰端膸烊珪返劝倏茣;這個書架擺著自己的著作或主編的各類書刊,那個書架又存放著數百冊世紀偉人的名篇巨著,就連書桌、凳子、枕邊到處都摞著書。
真有如此書癡之人?就在我們的心頭疑問之時,家中先后已有三四撥人登門,有的叫他審稿,有的等著與他共品詩詞雅韻。張云貴,退休13年,依舊邁著匆忙的腳步,大踏步地前進。此刻,我們的疑問在春雨與書香之間瞬間變成驚嘆號!
他讀出了四季奮進的腳步
一個人一旦與書本結緣,極大的可能是要注定成為一個與崇高理想和高尚情操相隨的人。
張云貴亦是如此。他幾十年圍繞專業與文學兩類書,孜孜不倦,樂此不疲,讀出了堅持的可貴,讀出了智慧的甜美,讀出了四季的腳步。
50多年前,農村青年張云貴參軍入伍,作為“一株紅苗”,被全師確定為唯一人選,被保送到清華大學,攻讀《供熱與通風》專業。四年后,他帶著飄香的理論回到部隊,把多項發明用于國防工程建設,胸前掛上了閃著金光的軍功章。
轉業后,作為工程師的他調入市建設局。城市建設涉及道路、建筑、供熱、煤氣、給排水等,而張云貴“缺什么補什么”,用書本知識解決了工作中許多難題,令無數同行心悅誠服。
1988年4月,市里計劃上城市污水處理項目,要求建設部門對項目進行前期調研,可是由誰牽頭完成呢?包括張云貴在內,對于污水處理全是外行,急需這方面的理論做指導。
“我去找資料!睆堅瀑F立下了軍令狀。太原沒有,就去北京,最終在清華大學圖書館找到了《氧化塘生物污水處理工程》一書,又用半年時間完成了數萬字的調研報告。張云貴就是這樣一次次用成果證明自己的實力,最終成為我市城建行業的領軍人物。
如果說,技術書籍成就了張云貴的事業,那么文學書籍則滋養了他甜蜜的人生。
黃土地上,他趁著歇息空隙,掏出懷里厚厚的小說細細品讀;煤油燈下,他癡迷到書讓煤油燈點著都未發覺,有時手捧書卷就入了夢鄉;綠色軍營,看到街上有陌生人閱讀《莫泊桑短篇小說集》,便一陣央求,徹夜通讀,第二天及時奉還。
校園、軍營、單位,少年、中年、老年,每個時空,都定格下他勤讀、善思、樂為的畫面。
為了學寫律詩,張云貴跑到太原詩詞學會,尋得一本《詩詞入門》,幾十遍通讀細嚼,幾乎把書翻爛。
他初讀《紅樓夢》,就寫了“世人勿為癡情疑,傾瓶蘸墨描春秋”的詩句,悟出了人生幸?繆^斗的道理。
《巴黎圣母院》里有幢夢幻般的建筑——“奇跡宮”,熟悉建筑的他讀著讀著竟心生理想:要用自己的智慧為晉城繪制一張“奇跡宮”圖紙。
在水滴石穿的讀書過程中,張云貴提起激情的筆尖,用詩歌、散文記錄家鄉變化、和諧生活和城市發展,先后發表在《山西日報》《山西文學》等十多家報刊。詩詞歌賦均有建樹的他名符其實地成為中華詩詞學會會員,令許多同行和文人心生敬佩,贊他是“建筑圈里的‘文學家’,文學圈里的‘建筑家’”。
他讀出了立德明志的可貴
讀書的根本目的是什么?陶冶情操、淡泊明志、提升能力、服務社會。
張云貴的回答可能會讓聽者覺得空洞,可幾十年來,他以“立身以立學為先”作鏡,將書本知識內化為素養、責任和智慧,內化為事業階梯和工作成果。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我市實施集中供熱工程,許多人心里沒數,而供熱專家張云貴胸有成竹:“四五十年前,一些大城市就在搞集中供熱,現在我們即使有難度,也要擰成一股繩,讓暖氣入戶,惠及晉城百姓!
張云貴時任市建設局副總工程師兼熱力公司經理。面對這項工程,他每天工作十多個小時,規劃、設計、施工組織、監管質量、督導進度樣樣都離不開他。
新市西街南側的行道樹,按管網規劃都要砍伐!笆曛,莫如樹木”。他望著生機盎然的綠樹,心里矛盾了:砍伐一棵樹易,栽活一棵樹難;綠樹和暖氣市民都需要,哪能顧此失彼?于是,他立即改變施工方案,將管道南移50公分,緊挨街面房下挖,硬是留下了一排綠蔭。其實沒有人要求他必須這樣做,可骨子里的大局意識、憂患意識,讓他多了一份堅守,這是讀書人的一種情懷,更是“任重而道遠”的擔當。
晉城建市之初,城市建設專業技術人才缺乏,張云貴就組建了土木建筑學會,通過辦《晉城建筑》刊物、技術培訓等方式,培養了人才,提升了人員素養。如今,400多個會員活躍在我市建筑領域,使一座座“奇跡宮”矗立在鳳城大地。張云貴還利用土木建筑學會這一平臺,成立了房屋技術鑒定機構,近20年里,他和他的團隊進行了幾百起房屋鑒定,客觀評估房屋質量,公正調解房屋造價出現的爭議。
是什么造就了他的坦蕩胸襟,是豐富的書本知識;是什么支撐了他的權威決斷?是出眾的業務水平和人格魅力。
讀書的人是幸福的。與書為伴半個多世紀的張云貴,一直沉浸在充實又美妙的書香世界。
他退休后,心靈深處喚起濃濃鄉情,為家鄉人做些事成為他的驕傲。2010年,他被巴公鎮聘為集中供熱顧問;2016年以來,先后主編了《柳坡掌紀事》和《柳煙深處》兩本書,通過挖掘鄉土文化,從不同角度講述了柳坡掌的歷史與發展,喚醒了許多離鄉人士對故土的記憶;閑暇時間,他還把自己歷年創作的50多萬字的詩文編印成書《歲月悠悠》出版。
這就是張云貴。當人們的價值觀趨向多元的時候,而他不隨波逐流,將有字之書、生活之書、心靈之書融會貫通,不改初心,堅守如一,篤定前行。
他帶動了整個家庭的讀書氛圍
“一片樹葉浸染一個季節!睅资陙,沉醉于書香之中的張云貴用自己的閱讀習慣,影響了家庭每個成員,妻子、兒子、孫子也把讀書當做生命中的燈塔,從中體驗著讀書樂趣,收獲著讀書成果。
受丈夫數十年耳濡目染,妻子崔馥香這個很少碰書的農村女性也捧起自己喜愛的書籍!拔膶W的、專業的咱不看懂,《婦女之友》《山西老年》講的那些道理、教人做事的文章咱看了也受啟發!彼嬖V我們,讀書使她心里更亮,做事更明事理了。
張云貴有三個兒子,全都受過高等教育,現均已成家立業。受到父親影響,三個家庭家家有書柜,個個把讀書當成人生路上的驅動力和家庭幸福的潤滑劑。
去年,在熱力公司工作的二兒子張金濤過生日,兒媳梁秀麗專程到新華書店買了一套文學名著作為禮物送給丈夫!霸蹅z能相濡以沫十幾年,是因為有書本這條感情鏈!鄙昭鐣,這對夫妻再盟誓言,要讓讀書成為家庭美滿的潤滑劑!
三兒子張金湛從事煤氣管理,其妻是中學老師,每月一發工資兩口子先到書店購書,每年都要花上三四千元。張金湛告訴我們:雖然知識和能力遠遠不及父親,但他們至少要把專業理論學好弄通,做一個對得起職業、對得起社會的人。
書香浸潤家庭美德,閱讀習慣代代相傳,F在,這種習慣已傳感到了孫子輩。
“春天,像個害羞的小姑娘/躲在小草尖,掩在嫩芽里/淺笑著、輕唱著、低吟著/讓我們去找她……”這是孫子張宜豐讀小學六年級時在《太原晚報》發表的詩歌《春天暢想》。心懷喜悅的張云貴在給我們朗讀之后,又夸起了孫女張宜靜:上小學五年級就在《太行日報·晚報版》發表短詩了,真是青出于藍勝于藍。張云貴透露,他的孫子們參加了學校讀書會,熱情可高了,小小年紀就通讀了《論語》《大學》《中庸》等古文名篇,能背下百余首古詩詞。
唯有讀書方寧靜,最是書香能致遠。讀著孫子們的佳作,聯想到當下良好的環境,張云貴再發感言:書香深處是智慧、是頓悟、是由繁化簡游刃有余;始終與書香為伴的人,人生也是精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