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善獲村先人經商的歷史,介紹了善獲古村落的建筑格局,通過分析善獲古村落的多層防御體系,看到做生意的有錢人,對防護設施的重視程度,體現了晉東南傳統村落的營造智慧。
關鍵詞: 善獲 古村落 建筑格局 防御體系 研究
1、善獲商人從商歷史
關于澤潞商人,明代沈思孝《晉錄》里的描述最為出名,“平陽、澤、潞,豪商大賈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苯陙頃x商研究成果迭出,研究尤集中于晉中票商,頗有以此為晉商代表之趨勢,對澤潞商人研究略少。實際上明代出自澤州、潞州的商人群體十分活躍,其對地方社會和周邊地區發展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澤潞商人是指山西東南部的澤州(今晉城)和潞州(今長治)一帶借經營鹽鐵、絲綢等物起家的商人群體。澤潞商人因經營有道而聞名,一個重要的因素是他們處在河東鹽及本地物資向東南轉輸的運道上,這里幾乎是從陜西和晉南向河南及以東以南運輸的必經之路,也是與以北的太原連接的重要通道,善獲商人正是澤潞商人勁旅中的佼佼者。
善獲人經商的最輝煌的時期,約在清代中期。善獲村現有的五座八卦院中,有三座建于乾隆年間,兩座建于嘉慶年間。這些建筑是善獲村商業最為輝煌時期的產物。從那挺拔的高墻、粗壯的梁架、花樣繁多的門窗以及各類雕飾細巧的木雕、石雕和磚雕中,都可看到當年輝煌的印記,村里至今仍相傳善獲為“一嶺三座廟,九缸十八窖,藏的都是金銀財寶!
善獲村先人靠精明的智慧,誠信的商德,超人的勤奮,將生意做得風生水起。在歷史上做糧食、油料、鹽業、典當、糕點、絲綢、布匹和鐵貨生意的很多。生意做到了大江南北,遠到內蒙古包頭,安徽泗縣、界首、亳州、靈璧,湖北老河口,河南周口、永城等地。
善獲村近年相繼發現的一枚古代商業印信和一本老賬本也為古村商業的輝煌提供了佐證。善獲村古代商業印信和清代《存欠老賬》的現世,是澤州商業史上不可多得的物證資料,又是研究澤商的重要文物,其歷史、藝術價值極大。這枚商業印信為天然牛角制作。印面寬4.9厘米,高3.6厘米,厚4厘米。印面正文刻有唐太宗李世民的《百字箴言》,緊接《百字箴言》的后面還有這樣一段文字:“此票本店對號取發,倘有假票誤收不認。預白!庇∶孀笥覂蛇呥刻有主人的姓名“楊允鼎”,和商號名“號純記”。
《存欠老賬》則是一家商號在清光緒五年至七年間的商業往來賬目,封面上寫著“存欠老賬”四字。距今已有一百三十多年的歷史。老賬本記載了當時與該商家有業務往來的天興合、信誠義、西一字、順義坊、合義堂、大順慶、信誠義、義合昌、雙源堂等八九個商號。交易商品除了日用的油、鹽、醬、醋、江米、紅糖、布匹、黃表、旱煙等,還有澤州特產的皮金、鐵鍋、剪刀等。并且還有大量的銀錢借取記錄。
善獲村道光二十七年重修關帝廟和光緒元年重修慈云閣捐資碑文記載的商鋪堂號眾多,分析大多數為當時善獲村在外經商的商家。
2、善獲古村防御體系概述
善獲村2016年12月被選入國家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村落歷史上廟宇眾多,古村范圍外曾有六座廟宇,村西有黑龍王廟、湯帝廟、財神廟,村北為黃龍王廟,村東北為祖師爺廟,村東南為白龍王廟。
善獲古村落格局基本完整,村西北最高地有土地廟,村北有北閣、北(西)泊池,村西有西大閣(現已毀)、關帝廟,村東有高禖祠、東閣、東泊池,村南有祖師閣(現已毀)。東西南北閣、廟宇、泊池界定了古村落的邊界。古村歷史上曾有11座閣,現僅存北閣、東閣、東倉胡同閣、西倉胡同閣、寨門閣5座。古村道路為魚骨狀結構,南北向為主街道,由酒館坡、正街聯通北閣、南閣,其余11條均為東西向街道,垂直于酒館坡、正街布置。沁河流域的古堡如郭峪、湘峪、皇城相府、砥洎城等規模宏大,都建有雄偉的城墻。相比而言,善獲古村并沒有那么雄厚的經濟實力建起壯麗的城墻,但古人巧妙利用地形,用他們的智慧營造了11座閣和11條道路,構成了一個非常完備的山地防御體系,堪稱古代山地聚落營造的楷模。以下嘗試從三個層次來分析善獲古村的防御體系。
3、防御體系第一層次
善獲村位于高都鎮丹河東一條東西向的山梁上,地勢東高西低、北高南低,村莊就建在一面緩和的陽坡上,古人就是利用地形地勢結合閣構成了防御體系的第一層次。古村11閣中有8個閣建在進村道路之上,其中西大閣、北閣和南小閣為和主路聯通的閣,其余閣均為出村去農田的通道。
村西為進村主路,西大閣就建在村西頭,氣魄最為高大宏偉。西大閣為磚砌碹的半圓形拱城門,城墻深達十多米。進入西大閣,一直到關帝廟之間是五米高的寨墻,這一段構成了村口的序列空間,也是匪寇難以進攻的一段。西大閣始建年代不詳,上世紀60年代被拆毀,但遺跡尚存,現還存留有內外分別鑲嵌在拱形城門正上方墻上的兩塊各長1.44米,高0.585米,厚0.16米的大青石碑陰刻匾額傳世。內外兩塊石匾額雖有破損,但字跡還算清晰。外石匾額上雕刻著“瞻望西成”,里石匾額上雕刻為“務勤尚儉”。
善獲村地勢東高西低,村西5公里丹河對岸就是高都古鎮,10公里是巴公、15公里外是大陽古鎮,再往西則是運城及古“絲綢之路”的起點西京古都長安!罢巴鞒伞闭咽旧偏@村子孫后代要胸懷大志,以恭敬的心情站高遠望、展望,往上、往前、往遠處看,放眼西域,要大膽地走出去,要站得高,看得遠,不要局限在我們這個小山村的圈子里。又有,《書·堯典》“平秩西成!笨追f達疏:“秋位在西,於時萬物成熟”。也就是說“秋”為西方,秋天莊稼已熟,萬物成熟,農事告成!罢巴鞒伞,就是人們期盼著田野里的莊稼秋天能夠喜獲豐收!也有期盼外出經商的善獲生意人,平安順利,早日滿載而歸的意思。
“務勤尚儉”則為善獲村的古訓、祖訓,教育子孫后代要耕讀持家,以勤為本、以儉為先,要勤以致富、儉以持家為理念,嚴格教子、勤奮好學成才。
北閣為慈云閣,也稱觀音堂。北閣為兩層,下層并沒有直接建在村落最高處,而是上層和最高地坪平齊,下層利用地形高差和東西城墻平齊。北閣這樣處理地形的建造方式,從朝向村內一側(閣南側)看門洞在地平線以下,也方便使用,從東面打谷場可直接進入上層。閣南原為出檐(廊)敞開式(解放后封堵作為倉庫使用),為一單面樓,內有面墻,正中開門,內塑觀音神像;從村外一側(北側)看是兩層,從低處向上仰望更增加了建筑的氣勢,既節省了建造成本,又巧妙利用地形達到防御的效果。閣下層由古磚實碹半圓拱砌成,為出村的人車行走通道。閣東側沿閣外側北墻原建有城墻,現已不復存在。
南小閣是善獲村的南大門,也叫祖師爺閣,相傳善獲村供奉祖師爺已有數百年歷史。祖師爺閣為磚木結構,建筑十分精美。長、高均為6米,進深5米。和北閣建造方式一樣分上、下兩層,下層是行人過車通道,上層從西面三級青石臺階上進入。二層在三分之一處有隔墻,南面占三分之一,外墻壘有1.2米高護墻,人們站在二層上可瞭望村外情況。從二層南面通過東、西兩側小門可以進到二層北側,也就是村內側。內側就象一舞樓,左右兩側小門出將入相,對著村內南北大道,可以唱戲表演。隔墻正中有一精巧的神龕,供奉著祖師爺神像。
南小閣的西側城墻筑設有垛墻,上有垛口,使城墻成鋸齒狀,長達數10米,和西倉胡同閣側的深宅大院的高墻相連。祖師爺閣東側有一座三層樓房,過后是五、六米高的石塄。南閣大門外側是通向村南的大道,大道兩側是高高的石塄,一直下坡通向南溝河。南小閣及其東西城墻、高塄構成了村南完整的防御體系,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過南閣北行,在十字路口向西到盡頭為西倉胡同閣,閣下行人通車,樓上供奉的關帝神君;向東有三處閣,分別為東倉胡同東閣、東倉胡同西閣(已毀)、十字路口通向村東南方向老龍溝的閣(已毀)。東倉胡同東閣位于胡同東頭,兩層高,閣西側外墻(朝向村內一側)和三合院的東廂房的外墻成一線,并同一高度,上層開有小窗。閣占一間房屋大小,閣下行人通車,內外閣均為磚砌碹的半圓拱,閣上層向東一側為封閉實墻,可看出閣的防御功能。東倉胡同位于村南寨墻之上,老龍溝閣和寨墻底平齊,從老龍溝閣到東倉胡同東閣寨墻有5米多高,加上房屋堅實的南墻,形成近10米高的防御壁壘。
東閣位于村東高禖祠的北側,閣占一開間,南和觀音廟的北耳房相接,北和鐵匠鋪西院的東廂房山墻相連,內外閣均為磚砌碹的半圓拱。閣上、下兩層,閣下行人通車,出東閣為原東泊池。閣上東、西均開有窗戶,西側面向村內一側為方形窗戶,開窗面積較大;東側面向村外一側為拱形窗,開窗面積較小,為瞭望功能,閣外東面和高禖祠的正殿、北耳房的后墻成一線,除拱形小窗外均為實墻,可看出面向村外一側的防御性。
由于古村地勢東高西低,村西一處臨村外的房屋在西側就形成了高高的石砌基礎,同時石砌基礎加上封閉結實的磚墻也構成了古村西側的邊界。
4、防御體系第二層次
通過閣后,進入古村防御體系的第二層次,第二層次包括了魚骨狀的街巷系統、圍合出街巷空間的封閉墻體以及重要單元的閣門。古村的街巷系統包括一條南北向垂直于等高線的主街酒館坡、正街和十一條平行于等高線的東西向街巷。十一條街巷依正街位置又分為西側五條、東側六條。西側五條從北向南分別為泊池街、八卦院巷、后街、前街、西倉胡同;東側六條從北向南分別為秦家前后巷、小碾道、首家巷、東倉胡同以及十字街通向村東南老龍溝的一段小巷。這十一條街巷均垂直于主街,除東、西倉胡同外其余均呈”丁”字形布置,”丁”字形街巷布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出于防御考慮,以備防守。當土匪、流寇進入村寨時,在通暢的主街上貌似可以長驅直入,老百姓可以利用主街誘敵深入,當匪寇進入”丁”字形支巷時就會辨不清方向亂竄,當這些匪寇街面對街巷兩側高大封閉的實墻時,縱然有千般功夫也立馬會失去戰斗力。街巷中除商鋪外,一般建筑很少開口,多數僅在大門及大門上方的小窗開口。上方的小窗除具有瞭望的作用外,還兼有射擊口的功能,試想當匪寇在巷中氣急敗壞時,通過上方的射擊口必能給匪寇致命的打擊。由于這種村落第一層次的防御體系并不像皇城相府那類城堡有堅實的寨墻,第二層次便顯得特別地重要,這種順暢的主街和”丁”字形支巷系統可以將流寇引入后關閉寨門,甚至引入支巷后可以關閉兩側閣門,成群的流寇隊伍會被分成若干小股宛如被甕中捉鱉般束手無策。
在第二層次中除”丁”字形街巷、封閉實墻外,還有一些重要單元的閣門。這些重要單元多為村中富戶的深宅大院,進入閣門后自成一個片獨立的天地,如村北三座八卦院內就有書房院、花園等各類生活用房。這類單元的閣門有村北的八卦院閣、村南首家的羅門閣、東倉胡同西閣。善獲村現存有五座完好的八卦院,一處在村西頭,并排兩座,位置稍低,進入西大閣后向左就是這兩座八卦院;一處在村北頭,并排三座,位于村中最高處,最為氣派,和北(西)泊池位于一條中軸線上,寨門閣位于三座八卦院中西八卦院西南外側。從下八卦院到上八卦院需要經過一段石砌古道,上八卦院建在高高的石砌高臺上,向前右轉再上一段砌有磚石欄板的陡坡就看到了閣門。寨門閣為磚砌碹的半圓拱,拱門內外正上方均有磚雕文字,現隱隱約約可以看到外側為“迓祉”,內側為“禧囗”。
羅門閣位于村南首家巷的巷口,據說程氏九門號稱善獲首家,就是當時善獲村的最大富商,不僅在善獲村首屈一指,就是方圓十里八鄉,也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每當年末時,首家往老家運送貨物、金銀、財寶的馱騾馬匹就由西街排到東街,從西大閣外排到羅門閣,非常壯觀。羅門閣外是更房,專供打更和守夜的人居住,羅門口有整齊的上馬石、拴馬環。
除八卦院、首家院,東倉胡同也自成一個單元,有東、西兩座閣門。
5、防御體系第三、四層次
對于八卦院、首家院、東倉胡同來說,進入各自寨閣門,進入了防御體系的第三層次。以八卦院為例可看出,進入閣后內向兩側仍然是堅實的墻壁,只有大門和看守的地方開有洞口,房屋內部還藏有幾處鮮為人知的機關(夾層樓板、夾層墻壁和暗旮旯等)。對于當中院來說則更加防守嚴密,和東西八卦院不同的是又多了一進院落,大門上還設置了具有“多重密碼”的門閂,這些設置構成了防御體系的第四層次。
除八卦院外,首家的住所可謂豪宅,一連五院,臨街是高大闊綽的羅門閣,依次是二門、三門和廳房院門,廳房院的對面是碾坊、磨坊。羅門后順著一溜光滑的石梯,拾級而上,進到羅門頂上是繡樓。首家的姑娘足不出戶,就可以俯瞰街景,再向里走自然是內宅了,內宅的高大,堅固自不必說。宅院的內部還藏有三處鮮為人知的夾層樓板、夾層墻壁和大爐坑等暗機關。羅門巷和這些秘密機關構成了防御體系的第三、四層次。
6、結語
在兵荒馬亂的年代,善獲先人利用他們的勇敢和智慧創造了屬于他們的商業傳奇,屬于他們那個時代的輝煌,同時也利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巧妙結合地形地勢在他們的家鄉創造了一個具有多重防御體系的能完全保障家人精神和財富安全的堡壘,可以看到做生意的善獲有錢人,將防護設施看得多么重要,是晉東南傳統村落防御體系的典范,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遺產、建筑遺產。
作者:劉進紅 北京交大建筑勘察設計院有限公司
程紹仁 晉城市安監局